查看原文
其他

有时候,解决学生打架事件只需要“抱一抱”,你信吗?

2016-04-01 严育洪 班主任杂志社

在日常教育中,对待学生打架事件,班主任大体有两种处理办法:一种是不问事情缘由,各打五十大板,当众训斥,以儆效尤。这种方法虽立竿见影,却增怨恨,往往死灰复燃。另一种是先不急问打架缘由,而是等学生情绪冷静后,再分别询问打架原因和细节,或向其他在场学生了解情况,力争公平公正地处理,不留后遗症。


在此,我想让老师们看一个让事情变得简单,教育效果却很好的案例。

两个五年级的学生在班里打架,老师赶到时他们正相互掐着对方的脖子,老师连忙让他们住手,两个孩子停了手,满脸委屈的样子。

老师把学生带回办公室,让学生冷静一段时间之后——


  “想好了吗?”老师问。

  “想好什么?”他们不知道老师要问他们什么。

  “要是想好了,那就拥抱吧。抱一抱!”老师命令道。


  他们不情愿地抱在一起,两个刚刚互相掐过脖子的人,现在要拥抱,总觉得别扭,比刚才掐脖子还别扭。

  “还不够紧,再使劲。”老师命令道。


  小个子的呼吸吹在大个子的脖子上,痒痒的,终于,大个子忍不住,笑了起来。小个子也笑了起来。老师也笑了起来。


  老师说:“回去吧。”于是他们牵着手回去了。

对此,许多老师可能会生发一连串的疑问:(1)这个班主任为何没有问清楚学生为什么打架?(2)为何没有跟学生说清楚为什么打架不好?(3)为什么要反其道而行之,让不相容的学生抱一抱?(4)为什么拥抱可以这么快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其实,上面这位班主任之所以会这么做,是建立在对学生心理的正确把握之上。

1班主任为何没问学生打架原因?

学生打架的原因大多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有经验的教师知道,学生之间特别是两个平时关系比较好的伙伴,是不可能有什么深仇大恨的,他们打架的原因基本上都是在交往或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小矛盾、小摩擦、小口角,或由其发酵和膨胀而成的。


但经验有时未必正确,只是提供了事件原因的最大可能性。除了基于经验,班主任还要善于观察。上述案例中,教师一声“住手”,打架学生立马能够收手,并且一副委屈的样子,说明他们之间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下狠心的打架是不会轻易住手的,因为谁也不愿意松手,这是打架者的一种普遍心理。据此,教师就能大致判断出那两个学生打架很可能只是因为一点点小事,或许开始的时候只是打闹。


朋友之间这样的争执和打闹发生的可能性反而更大,因为朋友更经常在一起,时间长了就更容易发生口角。而朋友之间的打架心理是非常微妙的,有一个学生过后说出了自己与朋友打架时的内心想法:“我在掐朋友脖子的时候,心里是多么懊悔,要知道,我真的不想掐我朋友的脖子,但是,还是掐了。”的确,两个朋友打架时往往会一边打一边后悔,只不过没有台阶可以下,如果老师恰在此时喝止,正好给了他们一个台阶,他们就会立马住手。虽然双方看起来仍在怒目而视,但大多只是装腔作势而已。

2班主任为何没跟学生讲明打架的危害?

其实,案例中的班主任是根据学生的年龄来决定是否要跟打架学生讲道理的。对五年级学生而言,不跟他们讲道理,他们也知道打架不对;如果你还大讲特讲,反而可能会让他们感到厌烦。有一位专家曾说,当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的时候,就意味着你的教育已经失败了。所以,教师在此不跟学生讲道理,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此时,教师最需要做的是让学生冷静下来。脑科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情绪强烈的时候,外在刺激不容易被脑部吸收。也就是说,当一个人还有情绪的时候,别人说什么他都会听不进去。所以,等到学生心情平静下来后,即使教师不跟他们讲道理,他们自己也会静静地反思刚才的打架行为是否合适,也就是在进行自我检查和自我教育。

3班主任为何要让不相容的学生抱一抱?

实际上,让打架学生相互拥抱首先是一种心理测试,教师根据学生的行为反应来判断其心理反应,以此决定之后的教育策略——如果学生如上述案例那样最终愿意拥抱,表明学生内心并没有解不开的结,说明问题并不大,两个学生之间的情疏通了;情通了,再说理已经不重要了。反之,如果学生不听教师的命令,坚决不肯拥抱,说明他们内心有过不去的坎,也就是说他们已经不能自我修复,需要教师出手相助。此时,教师应该及时跟进,通过谈话来了解问题的症结和学生的思想疙瘩。教师可以问学生以下8个问题,听听他们的想法。一般情况下,问不了几个问题,事情就会很清楚并得到解决了。


第1个问题是“发生什么事情了”。如果我们不让学生从他的角度说说事情的经过,很可能冤枉学生。况且,让学生有机会说话,即使真的是他的错,他也会因为有机会为自己辩解而甘心认错。


第2个问题是“你的感觉如何”。很多时候,学生只是需要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而已。一旦说出来,哭一哭,心情就会好多了。所以,如果我们希望学生能够听得进去我们的意见,就要先同理他的感情,让他的情绪有个出口。


第3个问题是“你想要怎样”。这时不管学生说出什么惊人之语,先不要急着教训他,而是冷静地接着问他第4个问题:“那你觉得有些什么办法?”在这个阶段,不妨跟学生一起做脑力激荡,想各种点子,合理的、不合理的、荒唐的、可笑的、幼稚的……脑力激荡的重点就是允许任何看似无稽的想法。这时候不论听到什么,都暂时不要进行批评或判断。


等到再也想不出任何点子的时候,就可以问学生第5个问题:“这些方法的后果会怎样?”让学生自己一一检视每个方法的后果会是什么。此时你会惊讶地发现,大部分学生其实都明白事情的后果。如果他的认知确实有问题,这时候就可以跟他好好讨论,让他明白现实真相。这是一个很好的沟通机会,但是要避免说教,只要陈述事实就可以了。


然后问他第6个问题:“你决定怎么做?”学生一定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状况,如果他了解后果,通常会做出最合理、最明智的选择。即使他的抉择不是我们期望的结果,也要尊重学生的决定。教师一定要言而有信,不能先问他怎么决定,然后又告诉他不可以这么决定。这样,他以后再也不敢信任你了。


接着问第7个问题:“你希望我做什么?”并且表示会给予其支持。等到事情过去之后,问他第8个问题:“结果怎样?有没有如你所料?”或是“下次碰见相似的情形,你会怎么选择?”让他有机会检视自己的判断。

4为何拥抱可以迅速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

一般情况下,打架发生后,在等待老师处理的时候,当事学生的心理是忐忑不安的,他们会根据以往老师处理这类事情的经验,在心理上事先做好两手准备:一是时刻准备着老师的“暴风骤雨”,二是时刻准备着老师的“和风细雨”。他们也知道老师两种态度的利害:前者虽然势头凶但时间短,需要忍;后者虽然势头平但时间长,需要熬。也就是说,不管教师持怎样的态度,学生都已经做好了应对之策。而上述案例中教师的做法,却让学生感到意外,再加上开始拥抱时的尴尬和紧紧拥抱时痒痒的感觉,打乱了他们的心理准备和心理防御,使原有的心理抗拒顷刻间灰飞烟灭。


在心理感受上,打架是“向外排斥”,给人一种“推”的心理倾向,而拥抱是“向内接纳”,给人一种“拉”的心理倾向。教师让学生拥抱,旨在通过学生外在行为的改变来倒逼学生内在思想的改变,把“向外排斥”的心向巧妙地调头为“向内接纳”的心向。


另外,从生理上分析,打架多发生在同性之间,并以青春期的男生居多,荷尔蒙高了,同性之间更容易相斥,所以这种打架大多是冲动的结果,教师要理解学生这种年龄特征和生理特征。而拥抱这一举动迫使学生“气味相投”,能够缓解甚至消除双方在性别和性情上的“冲撞”。


可见,无论是从生理角度还是心理角度,都证明了拥抱、抚摸这些皮肤接触方式可以使人增强团结。在学校中,我们可以从学生之间的肢体接触是否有、是否多来判断出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否好。例如上述案例中两个学生最后牵手走出办公室,就表明了他们已经冰释前嫌、握手言和,又成了好朋友。反过来,如果我们要让学生之间能够搞好关系,就应该多组织一些能够产生肢体接触的活动。如果想让两个闹别扭的孩子恢复关系,我们就可以像案例中的教师那样,让他们相互牵手、相互拥抱,甚至提醒两个学生抱得“还不够紧,再使劲”。

栏目:工作笔谈

作者:严育洪 江苏省无锡市锡山教师进修学校 214101

责编:卞京

扩展阅读

老师,请给教育留一点时间

发展、期待、平等、发现——看待学生的四种眼光

“五招”让学生在冲突中学会交往

班主任工作中的七种“武器”

温馨提示

长按下方二维码图片→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本公众号,我们将成为您工作中的得力助手,知心朋友!

成功关注本公众号后,点击公众号首页底部导航栏可查看投稿方式、封面人物评选方式以及往期精彩选题,还可以进入微店实现快捷订阅。

《班主任》杂志

心灵家园 交流平台 专业读本 培训教材 

微信号:banzhurenzazhishe  点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